乘客在地鐵8號線南鑼鼓巷站欣賞尚未完成的“北京·記憶”。
  本報記者 楊麗娟
  在剛剛投入運營的地鐵8號線南段南鑼鼓巷站,有一堵由4000多個琉璃塊組成的裝飾牆,這是一件名為“北京·記憶”的公共藝術作品。4天前,地鐵南鑼鼓巷站向市民徵集小物件,用來放進琉璃塊中。到昨天,“北京·記憶”創作團隊已經徵集到了200多個小物件。據該作品創作者之一的中央美術學院城市設計學院副院長、中國公共藝術研究中心主任王中教授介紹,今年3月底,4000多個琉璃塊都將裝滿來自市民的“北京記憶”。
  小物件多為票證類
  組成“北京·記憶”的琉璃塊很小,只有6釐米見方,能夠裝在裡面的小物件自然也有限制。據該作品創作者之一、中央美術學院中國公共藝術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員宿辰介紹,目前徵集到的小物件中,最多的是各種票證,“好多票證都是住在南鑼鼓巷附近的大爺大媽捐贈的,他們特別熱情。”
  這些票證帶有濃濃的時代印記:紅色的市鎮居民糧食供應證,上面蓋著北京市糧食局的印戳;藍色的遠郊區縣民用購煤證,上面標註的時間是1999年;皺皺巴巴的1分錢紙幣,是1953年版的;一張1985年的長城門票,標價只有5角錢;沒有日期的郵政匯款通知單上,還印著清晰可見的毛主席語錄……
  目前搜集到的小物件,還有不少當年市民生活中常見的日用品,一枚頂針、一盒蛤蜊油、一顆算盤珠,都將被裝進琉璃塊里。其中讓創作者們眼前一亮的,是一個鐵皮青蛙玩具。宿辰樂不自禁:“我們一群人圍在一起,一邊討論項目,一邊看著青蛙跳來跳去,逗死了!”
  京味叫賣將被“記憶”
  中央美術學院創作團隊搜集到的“記憶”不僅有實物,還有本不具備實體形態的非物質文化。在徵集工作剛啟動時,南鑼鼓巷街道辦事處推薦了曾列入《第二批北京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》的“老北京叫賣”。
  為創作團隊展示叫賣絕活的,是已經年過八旬的老人楊長和。老先生從12歲起開始做小買賣,賣過豌豆和麻花。一口合轍押韻、抑揚頓挫的叫賣聲,是很多老北京人至今難忘的衚衕印象。讓楊長和感到遺憾的是,自己至今也沒能找到可以傳授叫賣技藝的徒弟,他希望能把自己的叫賣聲保存在地鐵站的琉璃牆上,讓來往乘客瞭解這一民俗文化。
  按照目前的方案,主創團隊將把老爺子的叫賣聲以音視頻的方式進行整理,屆時乘客只要用手機掃描琉璃塊上的二維碼,就能聽到純正的京味叫賣。不過,在這些琉璃塊里放進什麼樣的小物件,才能代表這一非遺項目,創作團隊目前還沒有定論。
  每個小物件都會講故事
  徵集小物件,還只是“北京·記憶”創作過程中的一個步驟。除此之外,創作團隊還必須挨個兒走訪每一個小物件的捐贈者,請他們講述這些小物件背後的故事,併進行錄音和拍攝。屆時,所有的音視頻資料都將彙集在“北京·記憶”公共藝術計劃網站(www.beijingmemory.org)上,並且每一個裝著小物件的琉璃塊上都會帶有二維碼。市民無論是登錄該網站,還是用手機在地鐵站內掃描二維碼,都能夠傾聽或觀看這些物件背後的故事。
  王中教授表示,收藏在“北京·記憶”中的每一個小物件,都承載著人們對這座城市的記憶,這一作品全部完成後,短期內不會大批量替換其中的物件。不過,他也提到,隨著人們生活的變化,也許在五到十年之後,裝在琉璃塊里的小物件會被逐步更新。  (原標題:地鐵南鑼鼓巷站存儲“北京記憶”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cl04cldei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